摘要: 什么是5E教学法
5E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,最早由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(BSCS)于1989年开发,并在BSCS课程中得以应用。该教学模式通过五个步骤引导学生主动探索、理解并应用知识,这五个步骤分别是参与/吸引(Engagement)、探究(Exploration)、解释(Explanation)、拓展/迁移/详细说明(Elaboration,此环节具体表述可能有所不同,但核心意义在于知识的拓展与应用)和评价(Evaluation)。以下是关于5E教学法的详细解释:
-
参与/吸引(Engagement):
- 这一环节是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,旨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兴趣,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。
-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,然后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、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,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,从而产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。
-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、展示视频或图片等方式来创设情境,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。
-
探究(Exploration):
- 探究阶段是教学模式的核心,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、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。
- 在这一阶段,学生是学习的主体,通过主动发现知识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- 教师可以根据上一环节产生的认知冲突,引导学生开展真实、有效的探究活动,学习关键概念,掌握新技能。
- 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支持,观察学生的进程,避免过早得出结论。
-
解释(Explanation):
- 解释阶段是关键环节,旨在通过学生的个体发言和集体讨论,使知识更加清晰,技能更加熟练。
- 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表达观点、展示成果的机会,锻炼学生的解说能力。
-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,教师可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掌握程度,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。
-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,如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概念,通过逻辑推理来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概念,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等。
-
拓展/迁移/详细说明(Elaboration):
- 这一环节是新概念学习的延伸环节,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将新学习的内容用在新的或相似场景中,发展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技巧。
- 学生通过推理、论证、想象和创造等方式,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,并将其与旧知识建立联系,从而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。
-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和活动,引导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。
-
评估/评价(Evaluation):
- 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和反思,旨在通过各种评价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,并为教学提供反馈。
- 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、学生自评和同伴评价等。
- 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,如纸笔测验、表现性任务、作品展示等。
- 通过观察学生在迁移环节中的表现,教师可以判断其对主问题的探究效果,并通过提问、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已经改变了的思维和行为的证据。
总的来说,5E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,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,并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以及评价环节的重要性。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、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,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。